3月26-28日,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全球化智库(CCG)指导,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主办,国际学校在线承办,IB国际文凭组织、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ACT、College Board(大学理事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第四届国际特色学校课程发展大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500余名专家、校长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和探讨在课程理念、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和学生评价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巡视员唐保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本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理事长、国家督学、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殿军,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原院长葛为民,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贾伟,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丁秀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素,中央戏剧学院人文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麻文琦,宁夏民办教育协会会长赵惠娥,苏州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马骏,杭州亚残组委副处长陈雄,晟泰教育集团总裁张小杰,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总经理徐庆明等出席会议。主论坛分别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范晓虹、浦发银行总行机构客户部总经理李喆主持。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在致辞中表示,国际特色学校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应百姓子女升学深造的需求而兴,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引导合理内需、有效扭转留学低龄化趋势,引进先进理念、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民间外交、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等三个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
刘林会长对国际特色学校和国际特色课程的现状和趋势做了深入剖析。他指出需要关注四个方面的挑战:人口和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需求变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带来的竞争、国际环境大变局带来的国际教育合作格局重塑和家长心态调整、行业自身面临的问题,这四方面因素将对国际特色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必须提前谋划、积极应对。
面对挑战,刘林会长也对国际特色学校行业持续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推进全面合规自律,增强合规才能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意识,加强内部合规体系建设,在办学行为、规模扩张方面主动自律;二是强化教育方针引领,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三是构建多元优质体系,建议关注多语种和新兴留学区域的发展,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推动建设优质学校。四是夯实中国文化根底,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五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探索公益、恵民新道路,致力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富裕发展。
主旨演讲环节,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作题为《面向未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育”——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育探索》的主旨演讲,基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成功实践案例,深度探讨了 “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育” 的体系内涵及其重要性。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理事长、国家督学、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殿军作题为《构建体教融合的育人体系》的主旨演讲,以清华附中的体育教育体系为例,围绕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做了深入分享。中央戏剧学院人文学部主任、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麻文琦教授作题为《新课标、戏剧课程与传统文化创新教学》的主旨演讲,围绕戏剧课标的核心、戏剧教育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讲述了戏剧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素作题为《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主旨演讲,围绕“教育面临的挑战、跨学科课程是未来趋势、通过跨学科课程形成特色”三方面讲述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递归创新院创始人王海龙作题为《本土学校国际品质的路径探索》的主旨演讲,介绍了递归创新院在过去的8年中是如何为教育界与企业界牵线搭桥,让教育管理者走进企业,让企业精神进入学校。。
主论坛上,College Board(大学理事会)国际部副总监赵海科,ACT高级项目经理、ACT GAC学术委员会委员Kristen Phipps,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高级教育经理喻芸,清泉研究院院长曹霞,国际文凭组织发展与认可高级经理(中国,蒙古)姜艳,1003 POLO创始人、中国女子马球第一人、中马协马球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罗斌分别做了主旨发言。
在主论坛的校长圆桌环节,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四地有关学校的代表,围绕“为国际特色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中国智慧”话题进行探讨。关于国际特色学校的课程建设如何既体现国际特色、又保有中国底色,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二者不是对立关系,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必定源于自身的传统、认同、历史、文化。关于在课程改革创新中以什么为导向打造中国方案,嘉宾们表示,管理者既要保证课程的顶层设计,又要保证课程的有效落地。同时,嘉宾们也提到要关注科技变化对教育的赋能,重视由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
大会设置了IB课程、剑桥国际课程、AP课程、ACT GAC课程、科学素养、艺体素养六场课程主题分论坛,六十余位校长、专家围绕课程融合、教师发展、学生评价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分享。大会组委会还组织了近百位嘉宾参访西湖大学、杭州上海世外中学、杭州橄榄树学校,鉴宝取经,实地考察交流学校在课程教学方面的经验和实践。
据了解,国际特色学校课程发展大会已连续举办四届,旨在聚合行业资源,推动国际特色学校在课程理念、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和学生评价等方面改革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责任编辑:闫佳裕